新聞動態
|
科研進展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完成藏北羌塘高原冰緣帶植物調查 文章来源:中國科學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19-09-12 | 作者:张永增,乐霁培 | 浏览次数: | 【打印】 【關閉】 青藏高原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寬谷和湖盆組成,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地貌多樣。西藏南部地區擁有幹熱河谷灌叢、森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冰緣帶植被等植被類型,由低到高構成了典型的山體植被結構,而北部平均海拔超過4千米,僅剩大量的高山草甸和半荒漠化流石灘、冰川相融(圖一)。而冰緣帶是指位于高山草甸之上,永久雪線以下的植被帶,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海拔最高的生境。由于太陽輻射強烈,溫度變化劇烈,土壤基質貧乏,是絕大多數動植物的分布禁區,僅有少數具備特殊生物學特性的物種才能在此生存。同時冰緣帶植物無法如低海拔植物一樣,可以通過昆蟲、鳥類、動物或風進行傳粉和種子擴散,容易形成獨特的“天空島”植被景觀(圖二)。在當今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冰緣帶生長的物種由于生存空間被壓縮,存在較大的滅絕風險,因而研究冰緣帶植物對了解環境變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藏北的植被類型特點及多樣性,特別是冰緣帶植物有何特殊性,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等問題,是此次考察的重點。
圖一藏北流石灘
圖二 冰緣帶植物 爲執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研究员课题组对“高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开展了研究。考察隊由8人組成,分別是樂霁培,周卓,張永增,孫露,錢栎屾,張亞洲,孫文遠和黃濤(圖三)。考察隊于2019年7月15日出發,曆時近30天,行程近1萬公裏,沿南木林-昂仁-薩嘎-措勤-改則-尼瑪-雙湖-斑戈-安多一线(圖四),对羌塘高原区内的冰緣帶植物进行了细致地考察。 圖三 考察隊員合影
圖四 考察路線圖 为探究冰緣帶植物多样性,考察队大多在4600m以上的高海拔工作(圖五),且由于是非旅遊路線,食宿條件較差,常有停電情況發生,給室內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圖六)。考察隊學習老一輩科考隊員不畏艱苦的精神,克服了高原缺氧、生活不便等困難,收集了高山冰緣帶45個4m×4m的樣方資料,並對冰緣帶不同植物群落類型進行調查。最終獲得三至五份標本爲一號的標本和分子材料共1099號,其中包括樣方標本581號,样方周围的典型冰緣帶植物标本483號,6個不同冰缘带群落标本35號;高山典型植物11個种的居群分子材料;拍摄藏北植物影像资料约30G,包含一万余张照片和数十個视频。
圖五 野外工作
圖六 室內走廊壓標本 經初步研究,此次考察發現一新種,擬取名爲雪古拉墊狀芥(Pulvinatusia xuegulaensis),为十字花科新属新种(圖七);首次拍摄到珍稀植物圖片资料若干,如现今仅存一份标本的黑果毛茛(Ranunculus melanogynus W. T. Wang)的植物圖片(圖八);发现长苞荆芥(Nepeta longibracteata)和扭連錢(Phyllophyton sp.)的疑似杂交种(圖九),可为这两個属的系统学和传粉学探究提供材料。考察还发现藏北冰緣帶植物的多样性明显小于藏南,冰緣帶植物群落以禾草、苔草、金露梅、风毛菊、火绒草和香青等类群为主。此次考察深入分析羌塘高原冰緣帶植物的多样性状况,以期对冰緣帶植物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整合高山冰緣帶植物的数据资料可探究高山植物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圖七 雪古拉墊狀芥
圖八 黑果毛茛
圖九 長苞荊芥和扭連錢的雜交種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點擊這裏聯系我們 手機版